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创新的第一资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科技竞争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激发广大专家人才的创新潜能,让更多“千里马”在科研赛道上竞相奔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命题。唯有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体系,才能让创新智慧充分涌流,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在人才评价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头衔轻贡献”的倾向,导致部分科研人员陷入“为论文而论文”的怪圈,甚至出现“帽子满天飞、成果无人问”的怪象。破除这种弊端,需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人才,应延长考核周期,允许“十年磨一剑”;对应用技术人才,可引入市场评价机制,让用户口碑成为重要标尺;对青年科技人才,要破除论资排辈,设立“非共识项目”绿色通道。深圳某高校推行“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后,青年教师科研产出质量显著提升,正是改革破局的有力印证。 创新从来不是坦途,真正的突破往往伴随着失败的风险。若将科研活动简单等同于“成功学”,只会让创新者畏首畏尾。浙江某实验室设立“创新容错基金”,明确规定对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失败不予追责,这一举措使团队申请高风险项目的数量增长3倍。这种制度设计传递的不仅是物质支持,更是对创新规律的尊重。我们既要树立“成功者受表彰”的鲜明导向,更要营造“失败者获理解”的宽松氛围,让科研人员敢于探索“无人区”、勇闯“娄山关”。 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效力,黄大年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投身科研,这些楷模用行动诠释了创新精神的最高境界。新时代激励人才,既要注重物质奖励,更要强化精神引领。通过设立“国家工程师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荣誉体系,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当科研人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当“国之重器”的突破成为共同追求,创新自然会迸发出持久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求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从“嫦娥”揽月到“蛟龙”探海,从5G领先到量子计算突破,每一项成就的背后都是无数专家人才的智慧与汗水。唯有持续完善激励机制,让创新者得实惠、受尊重、有舞台,才能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不竭动能。当激励的春风拂过创新的原野,我们必将迎来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崭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