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这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共青团中央"青耘中国"计划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国累计23.6万名青年人才扎根乡村,较"十四五"初期增长380%,这支平均年龄28.5岁的生力军,正在用智慧与汗水重塑中国乡村的发展基因。 一、数字化赋能:青春智慧激活传统产业
在贵州毕节,95后海归硕士张明创建的"云上农仓"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为30万亩猕猴桃建立数字身份证,使产品溢价提升45%。该项目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数字农业典型案例,带动2000余农户年均增收3.2万元。"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已成为现实,全国青年领办的电商服务站覆盖81%脱贫县,上半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2800亿元。
二、跨界融合:青春创意重构乡村生态
浙江安吉的"艺术乡建"团队由12名美院毕业生组成,他们将废弃校舍改造成乡村美术馆,策划的"稻田音乐会"吸引游客18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至92%。这种"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模式,正在全国复制推广。据统计,青年主导的乡村文旅项目已创造就业岗位56万个,其中返乡青年占比达67%。
三、科技兴农:青春力量突破产业瓶颈
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研究生团队驻扎河南兰考,研发的耐盐碱小麦品种使亩产提高至650公斤,填补了黄河滩区种植空白。类似案例在2025年涌现出4200余个,青年科研人员参与率达78%。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博士服务团"已开展技术培训1.2万场次,惠及新型职业农民超300万人。
从"孔雀东南飞"到"春燕竞归巢",当代青年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创造可持续的"造血"机制。截至2025年6月,全国返乡创业青年累计达860万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本和技术,更是重塑乡村文明的新可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青春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壮美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