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痛点:多重压力下的治理困境 2024年,随着牡丹江路商业街焕新工程不断推进,在第五综合网格内的老商业体夏园全新改造营业,然而,一层新入驻的18家商户,为拓展空间频繁进行外摆经营,导致与执法部门的管理冲突不断。与此同时,该区域因外摆产生的噪音、油烟问题引发周边居民持续投诉,12345热线相关投诉量居高不下。这一矛盾局面凸显出三方困局:一是商户之困。面临租金压力和客流需求,外摆成为经营补充手段,却缺乏合规渠道;二是管理之难。执法部门必须依法查处违规行为以维护市容秩序,及时响应并解决居民投诉,而经济部门需要激发消费活力,促进商圈繁荣。三是效能之痛。当“依规要管、有诉必办、有需难解”三重压力相互掣肘,管理效能与商业活力双双陷入瓶颈。 破题之道:“放管结合”的精细化治理 (一)规则先行,明晰“界线”和“空间”的划分 依托网格党建联席会,按照“对象、空间、业态”三分类,商定“能摆哪里、能摆什么业态、什么不能做”规则边界。一是对象分类,对街面商户,由街区书记收集需求,搭建平台,以每月主题集市活动为载体,采取集中时段外摆模式;对商业体商户,由行政部门受理物业申请,在商业体红线范围内进行常态化外摆。二是空间分类,对商业体科学划定“开放区”(如商场内广场)、“管控区”(限定宽度的人行道)、“禁止区”(消防通道、学校医院周边、紧邻居民楼区域),为商户提供稳定预期,为居民生活安宁提供空间保障。三是业态分类,明确允许外摆的业态,如轻食、咖啡等,以及禁止外摆的业态,如产生油烟、噪音、异味等食品加工点,从源头减少外摆对环境的影响。 (二)流程再造,推动“个案”到“机制”的跃升 为突破“一事一议”的低效瓶颈,将“海霸霸大排档” 等个案成功经验,系统提炼并固化为标准化、可操作的治理机制。以“六步法”高效准入,商户通过商业体物业统一申请→街区党支部书记牵头周例会初筛→行政党组牵头联勤联动联合研判→网格联席会终审决策→商户签署规范经营承诺书→纳入城运数字化监管,全流程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办结。 (三)多元参与,形成“自治”促“自律”的常态 打破“墙内墙外”界限,由街区书记牵头搭建“商居共治”平台,推动“外摆”商户自治自律。成立“商居共治联盟”,吸纳商户代表、居民代表、商业体物业方、行政管理方多方共治,通过议事会机制,协商外摆时间、布局优化等议题,确保墙内外诉求有效沟通与平衡。加强商户自律,制定商户自律公约,约定降噪措施、收市时间等,实施轮值“街长”制度,相互监督卫生与秩序。落实动态星级评定,根据全域门责、工单投诉等指标动态评定商户星级,形成“履约有激励、违规有约束”正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