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路 转型正当时——山西资源型经济的时代跨越 巍巍太行山麓,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如黄钟大吕:“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 2025年盛夏,当总书记再临三晋大地,“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号召,不仅为山西指明航向,更在时代答卷上刻下一个深刻命题:资源型地区如何在涅槃重生中蹚出新路?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是一场关乎生存方式的重塑,更是一次发展哲学的深刻嬗变。山西曾“一煤独大,兴于煤也困于煤”,经济结构的单一如同无形的枷锁。总书记的警醒振聋发聩:“不能等到资源枯竭了再来搞转型”。转型非权宜之计,而是关乎永续发展的存亡之策。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战略使命。这沉甸甸的托付背后,是总书记对山西蹚出新路后将“对全国同类型的省份也有借鉴意义”的深远期待。 转型之路需多维发力,在破立之间开辟崭新天地。 能源革命当为转型之基。山西以“煤海”著称,总书记指明方向:“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攀升”,同时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从“煤老大”到“碳先锋”的蜕变,映照着从黑色依赖到绿色驱动的历史转身。 产业升级乃动力之源。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总书记驻足凝视煤气闸阀与电动翻板阀,强调“传统制造业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这百年老厂的焕新,正是山西产业升级的缩影:一面以数字技术赋能“老树发新芽”,一面布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质生产力。当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已集聚1114家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6.7%与47.9%,创新引擎的轰鸣已响彻三晋。 多元发展则为活力之泉。总书记提出“适度多元发展”,要求“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从忻州杂粮智慧园区用手机“云耕种”,到清徐县大棚年入40万元的“新农人”,再到“沁州黄”小米从贡品走向产业链高端的品牌跃升——当资源红利渗入农业“特”“优”与文旅血脉,山西经济的韧性由此筑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