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棋局中,“稳” 与 “保” 始终是关乎全局的关键落子。当前,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多重挑战,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同步强化 “一老一小” 等重点民生保障,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既是应对风险的必然选择,更是彰显民生温度的核心要义。这些举措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共同推动着经济社会这辆大车行稳致远。 “四稳” 联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彼此支撑、缺一不可。稳就业是民生之本,从开展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到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从支持新业态灵活就业到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直击就业痛点,让劳动者 “有活干、有钱赚” 的底气更足。稳企业是就业之源,减税降费、融资支持、房租减免等纾困政策持续发力,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入 “强心剂”,保住市场主体就保住了就业基本盘。稳市场是循环之基,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到规范市场秩序,从激活消费潜力到扩大有效投资,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让市场活力竞相迸发。稳预期是信心之锚,清晰的政策信号、持续的改革举措,正在凝聚起全社会攻坚克难的共识与力量。 民生保障的 “最后一公里”,往往体现在对 “一老一小” 的呵护与对困难群众的帮扶上。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化升级、农村互助养老站点的普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扩面,让银发群体安享晚年有了更坚实的支撑。“三孩政策” 配套措施不断完善,普惠托育机构的建设、学前教育资源的扩容、义务教育 “双减” 的深化,为年轻父母卸下育儿重担,让孩童成长更有质量。而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精准兜底、临时救助的快速响应、慈善力量的协同参与,构筑起不让任何人掉队的保障网。这些看似细微的民生工程,实则是丈量社会文明的标尺,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个角落。 从 “四稳” 夯实发展根基,到民生保障传递政策温度,背后是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而只有稳住经济大盘,才能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基础;反过来,民生保障的加强又能释放内需潜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这种良性循环,正是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来源。无论是长三角的智能制造工厂里稳岗稳产的工人,还是西南山区易地搬迁社区里安享晚年的老人,或是城市托育中心里嬉笑打闹的孩童,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最动人的图景。 当前,改革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但只要我们牢牢把握 “稳” 的基调,持续提升 “保” 的能力,就一定能在风浪中把准航向。让就业更稳、企业更活、市场更旺、预期更足,让老人安享晚年、孩子快乐成长、困难群众生活无忧,这样的民生答卷,既写满了务实举措,更饱含着深情暖意,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起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