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民生,一边链接党和政府的初心使命,一边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危冷暖。广大党员干部应秉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意识,于民生关切之处、攻坚克难之中、长效机制之下,书写民生实干担当答卷。 民生关切之处,体现着初心使命的深情回望与执着坚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镌刻在旗帜上、融入血脉中。民生工作,正是这一初心使命在现实土壤中生根发芽的生动实践。回溯过往,脱贫攻坚过程中,无数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与贫困群众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和发展需求,制定精准帮扶措施。从发展特色产业到改善基础设施,再到教育医疗保障等等,无数人用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各方利益,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民生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攻坚克难之中,体现着不负人民的勇敢担当与无畏践行。新时代,赋予了党员干部新的使命与责任。从物质层面的衣食住行,到精神层面的文化娱乐;从基本的生活保障,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党员干部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勇于直面民生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时,不能退缩回避、畏首畏尾,而要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啃下硬骨头,勇于涉险滩。要时刻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无论面对的是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还是关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对待每一项民生任务,不敷衍塞责、不推诿扯皮,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初心的忠诚与担当。 长效机制之下,体现着久久为功的关键密钥与制胜法宝。民生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涉及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各个领域,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促民生就是促发展。”党员干部要善于从民生小事入手,以“绣花”功夫做好民生工作,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同时,要注重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确保民生工作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民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要制定长远的工作规划和目标,加强对民生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防止问题反弹和回潮,进而确保民生工作取得长期稳定的成效,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周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