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群众面临着各种急难盼愁问题,只有聚焦这些问题,精准发力,才能筑牢民生幸福之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聚焦急难盼愁,是倾听民声、顺应民意的必然要求。“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群众的呼声,是时代最真切的脉搏。在贵州大山深处,借助“云上小学”的屏幕,孩子们终于能同步聆听千里之外名师的教诲,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对“上好学”最生动的注解;在北京的社区“养老驿站”里,一顿热乎饭、一次上门体检,解了多少空巢老人的“吃饭难”、“看病愁”。从创业者为一份贷款辗转反侧,到外卖小哥为一次差评忧心忡忡,再到年轻父母为“入园难”四处奔波……这些“愁容”与“期盼”,正是民生的晴雨表。只有俯下身子倾听,敞开心扉回应,政策才能“对症下药”,工作才能“雪中送炭”。若对群众的“心头事”视若无睹、充耳不闻,无异于在干群之间砌起无形的墙,最终失去的是最宝贵的民心。因此,聚焦急难愁盼,是党和政府与群众血脉相连的桥梁,是顺应民意、凝聚人心的关键一步。 聚焦急难盼愁,是推动发展、促进公平的重要举措。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不仅关乎群众的生活质量,更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就业为例,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群众获得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面对新业态冲击和技能转型的挑战,广东“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应运而生,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生机,更让无数劳动者掌握“金饭碗”,在烟火气中找到了致富路、实现了人生价值。同样,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关键领域,“精准滴灌”解决急难愁盼,是熨平发展褶皱、促进社会公平的良方。让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让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让每个家庭都能住有所居,这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聚焦急难盼愁,是提升治理能力、彰显制度优势的有效途径。在解决群众急难盼愁问题的过程中,政府、社会和个人需要协同合作,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这考验着治理的智慧、效率与温度。从建立高效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到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困难群体;从疫情期间为封控区居民接力送药、保障“菜篮子”,到脱贫攻坚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面对重大挑战,中国社会总能展现出惊人的动员能力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强大执行力。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深度参与社区养老、儿童关爱等民生服务,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大海,不仅分担了政府压力,更激活了社会自身的活力与温情。解决急难愁盼的过程,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缩影,也是制度优越性最直接、最温暖的体现。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和强大的制度执行力,让群众在困难时刻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制度的认同和自信。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聚焦急难盼愁,筑牢民生幸福之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群众的急难盼愁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方法,持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绘就一幅幸福美好的民生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