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温度丈量发展高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学习《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后,我深刻体会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精准识别、机制创新、共治合力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才能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更见实效。 以精准识别为基,锚定民生痛点坐标。从‘小切口’入手,抓住社保、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领域的痛点。充分运用大数据比对与实地摸排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动态监测预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精准落实政策,增强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只有把准民生脉搏,才能找到破解急难愁盼的正确方向。 以机制创新为要,激活民生保障动能。通过机制创新打破资源壁垒。在社会保障领域,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有序推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等举措,让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获得了更充分的保障。医疗保障方面,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逐步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这些机制创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正是机制创新释放民生红利的生动写照。 以共治合力为翼,拓宽民生服务维度。推动制度体系建设,让各种举措形成相互配合,这就要求凝聚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15 分钟养老服务圈”,打造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新增老年助餐点,形成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多层次服务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服务格局,才能让 “一老一小” 等群体感受到更多温暖,让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 从社保政策的 “无缝衔接” 到医疗资源的 “下沉基层”,从教育改革的 “减负增效” 到养老服务的 “就近可及”,民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深刻认识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需要持续用 “绣花功夫” 精准施策,以 “系统思维” 统筹推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在民生温度与发展高度的良性互动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