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源头活水”育“投资沃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石泰峰在甘肃舟曲调研时,就从严从实抓好学习教育、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作出重要部署。其强调的“严的标准”、“问题导向”、“分类指导”、“一体推进学查改”等核心要求,不仅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更对当前各地全力推进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行动指南。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其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队伍的作风状态和服务效能。学习领会石泰峰同志的讲话精神,就是要将“从严从实”的要求贯穿招商引资全过程,以过硬作风和精准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项目落地生根,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 以“学深悟透”强本领,锻造招商“专业队” 石泰峰强调“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这对招商引资队伍能力建设极具针对性。招商工作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涉及产业研究、金融财税、法律法规、谈判技巧等多方面知识。必须摒弃“应景式”学习,将学习作为提升招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要深入学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前沿动态以及地方招商政策法规的精髓要义。特别是要精准把握国家关于鼓励外商投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最新部署,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唯有持续学习、深化理解,招商干部才能在与客商对话时展现专业素养,在项目研判时具备精准眼光,在政策解读时做到权威可信,真正成为懂产业、懂政策、懂市场、善沟通的“行家里手”,为精准招商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二、 以“问题导向”优环境,破除营商“中梗阻” 石泰峰指出要“具体深入全面查摆问题”,“动真碰硬抓好集中整治”,点名了侵害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招商引资领域同样存在,甚至成为项目落地的“拦路虎”。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刀刃向内。要深入查摆在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是否存在政策落实“打折扣”、承诺不兑现的“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是否存在行政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的“中梗阻”?是否存在服务企业意识不强,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不担当不作为”现象?是否存在吃拿卡要、违规干预企业正常经营的违纪违法行为?要敢于直面问题,建立问题清单,以“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决心,动真碰硬抓整改。尤其要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融资难、用工难、要素保障不到位等,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持续净化营商环境,让投资者真正感受到公平、透明、可预期。 三、 以“分类施策”提精度,下好引资“精准棋” 石泰峰要求“加强分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开展学习教育”。招商引资同样需要摒弃“大水漫灌”,追求“精准滴灌”。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其投资需求和关注点差异巨大。必须深入研究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明确招商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结合自身特点可能关注生态文旅、清洁能源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目标客商群体(如大型央企国企、实力民企、外资企业、创新型科技企业),研究其战略布局、投资偏好和决策流程,量身定制招商策略和项目方案。同时,要“分类指导”招商队伍,根据招商人员特长和经验,合理分工,有的放矢。例如,对龙头企业可采用高层对接、“一事一议”;对产业链配套项目可依托园区平台精准推介;对科技创新项目则需更专业的科技招商团队。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招商的精准度和成功率,实现“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强链”的有机结合。 四、 以“务实担当”促落地,当好项目“服务员” 石泰峰强调要以学习教育为契机,持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深化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招商引资的最终成效体现在项目落地见效上,这需要各级干部拿出实实在在的担当精神和“店小二”式的服务。要坚决整治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让招商干部和项目服务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跑企业、盯项目、解难题。要建立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机制,从洽谈签约、审批注册,到开工建设、投产运营,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主动包联重点项目,定期调度,协调解决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问题。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对看准的项目、签约的协议,紧盯不放、一抓到底,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和担当,将招商的“热度”转化为项目落地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强度”。 唯有将“从严从实”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过硬的专业能力、一流的发展环境、精准的招商策略、务实的担当服务,才能引来“金凤凰”,激活“一池春水”,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优化营商环境永无止境。以作风之变聚发展之势,必能开创招商引资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宝恒一分公司鲁乾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