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 “神经末梢”。然而,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诸如环境卫生脏乱差、邻里矛盾纠纷频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社区工作者作为社区治理的主力军,唯有通过扎实有效的学习教育,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才能更好地破解这些难题,推动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学习教育是社区工作者获取知识、更新观念的重要途径。面对社区治理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社区工作者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及时掌握新政策、新方法、新技术。例如,通过学习垃圾分类相关政策法规和知识,社区工作者能够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具体操作方法,从而在社区内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活动,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度,有效改善社区环境卫生状况。同时,学习先进的社区治理理念和经验,能够拓宽社区工作者的思路,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治理模式,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加以应用,探索出适合本社区的治理新路径。 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试金石,也是解决社区突出问题的关键环节。社区工作者要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处理邻里矛盾纠纷时,学习过的沟通技巧和调解方法就能派上用场。通过耐心倾听双方诉求,运用合理的调解策略,化解矛盾,促进邻里和谐。此外,社区工作者还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针对社区突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居民实际需求,结合学习到的资源整合方法,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引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学习教育不应是一阵风,而应形成长效机制。社区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案例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为社区工作者提供持续学习的平台。同时,鼓励社区工作者自主学习,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书籍资料等,不断充实自己。建立学习考核机制,将学习成果与绩效考核挂钩,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社区工作者才能不断适应社区治理的新要求,持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区工作者要以学习教育为契机,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社区突出问题的实际行动。通过不断学习、积极实践、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加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让社区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