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修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标注新刻度。这部聚焦“严”与“实”的制度利器,既是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升级指南”,更是向铺张浪费顽疾亮剑的“攻坚号角”。对党员干部而言,需从思想、行动、监督三维发力,让勤俭之风成为干事创业的鲜明底色。 一、校准思想“罗盘”,让节约成为政治本能 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质朴坚守,到新时代“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治理智慧,勤俭节约始终是我们党的政治基因。《条例》将节约提升至“关乎人心向背”的政治高度,以预算管理为“总阀门”,严把“先预算后支出”关口,靶向整治“三公”经费等顽症。党员干部当把《条例》学习融入日常,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研讨、主题党日等载体深学细悟,将节约理念嵌入政策制定、项目审批等全流程,让“浪费即腐败”的意识入脑入心,使崇俭戒奢成为无需提醒的政治自觉。 二、扎紧制度“篱笆”,让节约成为行动自觉 此次《条例》修订彰显治理智慧:全链条管控机制实现预算“编、用、监”闭环,数字化手段让资金流向全程可追溯,“十严禁”清单划出行为红线。落实新规,需在工作中践行“紧日子”思维——严控会议活动规格、压减行政开支,将有限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基层治理等民生“痛点”;在生活中当好“节约标杆”:推行电子政务减少纸张消耗,倡导“光盘行动”拒绝舌尖浪费,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等细节抓起,让“简约办公”成为日常标配,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三、高悬监督“利剑”,让节约成为长效常态 制度的价值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监督。《条例》将节约纳入考核“指挥棒”,与干部晋升挂钩,通过审计公开、巡视联动等机制,构建“节约受奖、浪费追责”的倒逼机制。党员干部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摒弃“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把资源用在促改革、惠民生的实事上。同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带头执行轻车简从、精简接待等规定,以“头雁效应”引领节约风尚。更要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基层治理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共治格局。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厉行节约似滚石上山,半步不可松懈。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党员干部当以《条例》为镜,让节约从“约束性要求”转化为“习惯性动作”,以优良作风汇聚起“拼经济、促发展”的磅礴力量,在新征程上书写实干兴邦的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