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新时代党政机关作风建设注入制度动能。从“光盘行动”到“过紧日子”的常态化要求,从“三公经费”的刚性约束到“半拉子工程”的处置规范,条例的修订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系统集成,更是对时代课题的精准回应。当勤俭节约从道德倡导升格为制度刚性,党政机关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将这一“政治基因”融入血脉,化作行动自觉。 制度之变:从“软约束”到“硬杠杠”的跨越。 条例的修订,以问题为导向,直击浪费顽疾。比如,针对“无实质内容差旅”,明确禁止以学习交流为名变相旅游;针对“舌尖上的浪费”,首次将“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成效评估”纳入制度体系;针对“车轮上的腐败”,严禁为公车增加豪华内饰。这些条款的细化,标志着厉行节约从原则性倡导转向可量化、可追责的制度执行。从“花公家的钱不心疼”到“每一分钱都要算细账”,制度之变正在重塑党政机关的“花钱逻辑”。 作风之变:从“关键少数”到“全员行动”的辐射。 条例明确规定,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严禁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一要求直指作风建设的核心——领导干部的示范效应。而新条例将“追究领导责任”置于“个人责任”之前,凸显“一级抓一级”的责任链条。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条例》的推行对于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型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党政机关的节约行为能够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带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节约行动中来。 文化之变:从“一时之效”到“长久之功”的升华。 条例的深层意义,在于培育一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节约文化。这种文化既体现为“工作会议不摆花草、不制作背景板”的细节,也反映在“政务服务设施实用原则”的价值取向中。文化的养成需要久久为功。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主办的“节约粮食宣传进机关”活动,通过“小餐桌”推动“大文明”;唐山文明网呼吁党员干部“做新时代勤俭节约的楷模”,正是将制度要求转化为文化自觉的探索。当党政机关带头“克勤克俭”,才能带动全社会形成“戒奢以俭”的风尚。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从“八项规定”到新修订的《条例》,从“反四风”到“习惯过紧日子”,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党政机关作为“第一方阵”,更需以制度为纲、以文化为魂,将勤俭节约内化为政治品格、外化为行动自觉。唯有如此,方能以“党政机关之变”引领“社会风尚之变”,为民族复兴注入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