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八项规定,一场“清风化雨”的作风革命自中南海起笔,数载深耕不辍,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写就“中国之治”的作风注脚。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奢靡”,从“会所里的暗流”到“指尖上的虚功”,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局”,让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善。今年,我们党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发行《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体推进学查改,落实开门教育,坚定了“严”的基调、“民”的立场和“常”的机制。 铁规矩里的政治定力。有人曾质疑:“八项规定不过是一阵风,吹吹就过”。但这些年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每月公布查处数据”的“惯例”从未中断。网查,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76万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超109万人。从“一张月饼票”动真格到“不吃公款吃老板”严查处,从“贺卡禁令”抓细节到“电子券送礼”出新招,八项规定用“越往后越严格”的鲜明态度,打破了“运动式整治”的猜想,立起“永远在路上”的政治标杆。 细节里的初心为民。八项规定之所以能直抵人心,关键在于“把群众的痛点作为改进的重点”。曾几何时,一些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基层迎检“台账比庄稼厚”“报表比稻穗密”;如今,“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调研成为常态,“群众满意度”取代“留痕材料”成为考核硬指标。贵州某脱贫村老支书的话最戳心:“以前干部来,忙着拍照填表格;现在来,胶鞋比皮鞋多。帮我们挖水渠的时候,镇长的白衬衫全是泥点子,他倒乐呵:‘泥点子比讲话稿实在!’八项规定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刻在咱老百姓心坎上的。” 约束下的常态俗成。八项规定早已从“约束性要求”转化为“自觉性行动”。浙江某民营企业主说:“现在想请干部吃饭,人家直接说‘八项规定不允许’,反而让我们省了心,公平竞争比找关系踏实多了”。村里老人也说:“以前总念叨孩子‘要会来事’,现在常提醒‘莫碰红线’。八项规定不仅管干部,更教我们老百姓怎么守规矩”。党员干部群众从“要我遵守”到“我要遵守”,作风建设不是“别人的事”,而是“自己的事”,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八项规定推动形成的“清廉文化”,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八项规定的意义早已超越作风建设本身——它是我们党“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政治宣言,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国之治”的作风密码。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当八项规定的清风继续吹拂,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藏在干部脚步里的温暖、融在制度细节中的真诚、刻在文化基因里的清廉,终将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