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政收支紧平衡成为常态的当下,“过紧日子”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乎国家治理效能、民生福祉保障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强化监督,确保“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是党政机关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任务,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持续深化纠治“四风”也具有重要意义。 划定“紧日子”的行动矩阵。“过紧日子”不是模糊的概念。明确具体要求,这就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制定“过紧日子”的细则,使其变得科学合理,有强的可操作性。自预算编制阶段起,就必须把控严格,对每一笔财政支出的用途、标准以及金额进行精细化界定,坚决杜绝支出明细模糊不清、随意支取资金的情况。比如,对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费用,明确规定人均标准、次数限制等;对办公设备采购,设定合理的使用年限和更新标准。只有将“过紧日子”的要求细化、量化、具体化,才能让各级部门清楚知道可为与不可为之,为“过紧日子”提供清晰的依据和方向。 攻克“紧日子”的高墙壁垒。“过紧日子”的指令一下,势必也会伴随种种突出问题,如部分单位对“过紧日子”认识不足,存在敷衍了事、变通执行的情况。也会出现一些领域存在资源浪费、资金闲置的现象,导致财政资金的效益发挥欠佳。要想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一方面,检查力度要加大,通过专项检查、定期审计、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过紧日子”落地过程中的不足和偏差。另一方面,要注重标本兼治,将“过紧日子”的落实情况与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对严格执行“过紧日子”要求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树立榜样,激发大众的学习和践行动力;对违反规定的部门和个人严肃问责,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确保“过紧日子”的要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筑牢“紧日子”的思想防线。“过紧日子”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思想观念。反面案例就像是一剂强烈的清醒剂,能够让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违反“过紧日子”要求的严重后果。通过收集整理各类违反财经纪律、造成损失的典型案例,以案例分析会、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在干部和部门间进行深入剖析和展示,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过紧日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从而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违规行为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廉政教育,要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增强警示教育的感染力和冲击力。防止在“过紧日子”过程中出现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问题,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