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神经末梢",广大党员是联系群众的"毛细血管"。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需要在田间地头、车间班组、社区楼宇中转化为生动实践的政治自觉。这种转化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稳固,关系到民族复兴伟业能否行稳致远。 在浙江安吉余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印证着科学理论对基层发展的领航作用。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议题",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将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某街道创新的"车间微党课""庭院学习会",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生产一线、居民院落落地生根,这种接地气的学习方式,使"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转化为党员群众的情感认同。 政治建设需要制度保障。近年来推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将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作为重要指标,倒逼政治责任落实。某县建立的"政治体检"机制,通过对照党章党规开展自查互评,及时校准党员干部的政治偏差,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疫情防控期间,武汉某社区党员突击队24小时值守封控楼栋,用"党员红"守护"健康绿",展现了关键时刻的先锋本色。基层党员要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战场亮身份、作表率,把"两个维护"体现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行动。河南兰考县推行的"党员联户"机制,每名党员联系10-15户群众,及时收集解决群众诉求,架起党群连心桥。 创新载体才能释放组织活力。广东深圳推行的"民生微实事"项目,由党员牵头认领群众身边的小事难事,在路灯维修、健身设施增设等具体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这种"小切口"服务模式,既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让"两个维护"在为民服务中具象化、可感知。 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党建联盟,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通过技术共享、品牌共建推动产业升级,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发展的实践逻辑。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产业培育、生态保护、文化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贵州毕节建立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0万群众脱贫致富,彰显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数字化转型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浙江"枫桥经验"迭代升级,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网通办",党员干部通过智慧系统实时响应群众需求。这种"线上+线下"的治理模式,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又强化了党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让"两个维护"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落地见效。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推动"两个确立"在基层落地生根,需要持续深化政治建设、强化先锋引领、促进融合发展。当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旗帜,我们就能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这既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唯有将"两个维护"融入血脉、见诸行动,才能在基层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