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为基,筑牢人才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内在逻辑,为新时代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我们必须以系统思维推动三者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人才是兴国之本、强邦之基,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在此背景下,深刻理解人才的重要性,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才视为革命、建设、改革的核心力量。革命战争年代培养忠诚干部,新中国成立后选拔专业人才,改革开放时期重用创新型人才,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均证明:人才是国家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突破2亿,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规模居全球首位。这些人才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而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正是我国人才效能提升的直观体现。当前,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无不依赖高水平人才的智慧贡献。例如,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实施以来,6000余名入选者中数百人成长为院士或“长江学者”,直接推动我国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人才与创新的深度绑定,使得“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原创性成果涌现成为可能,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持久动力。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愈发凸显。从宏观层面看,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26.6%提升至2020年的35%,成为产业结构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变量。微观实践中,贵州山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猕猴桃亩产提升3倍,山东“90后”农创客以数字技术重构蔬菜产业链,这些案例印证了人才与产业的协同效应。此外,人才红利正逐步替代传统人口红利: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度达85%以上的地区,其GDP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可见,人才不仅创造财富,更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以才兴产、以产聚才”的良性循环。 发挥人才价值,需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改革唯论文、唯学历等评价导向,建立以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认证体系。如“乡村振兴学分银行”将农业生产技能纳入学分,激活乡村人才内生动力。强化自主培养根基:基础教育注重创新思维培养,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高等教育聚焦“卡脖子”领域定向突破。成都双庆小学的因材施教模式,便是早期发掘人才潜力的典范。优化国际引才环境:通过技术入股、利润分成等激励机制,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归雁工程”数据库,引导人才向中西部流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我们必须以“人才兴邦”的战略眼光,将人才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唯有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态,才能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