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传家宝。总书记在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实践逻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检验党员干部政治本色的试金石。 一、思想淬炼是作风建设的根本保障 思想上的"总开关"松动,必然导致行为上的"跑冒滴漏"。某地曾查处的"矿泉水瓶装茅台"事件,表面看是奢靡享乐作祟,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滑坡。近年来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正是通过思想上的大扫除,为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浙江某乡镇打造的"清风茶室",将廉政教育与当地茶文化结合,让党员干部在品茗论道中筑牢思想防线。这些实践表明,只有把思想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 二、制度创新是作风建设的关键支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芜湖市针建立"红黄牌预警和领导定期调度机制,有效解决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明确重点、夯实责任,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云南省推行的"公务用车易"APP,通过大数据分析公车行驶轨迹,以此严刹“车轮上的腐败”,让公车行驶在阳光之下。这些制度创新充分证明,当监督的探照灯装上科技的"千里眼",制度的笼子就会越扎越紧。从中央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各地细化公务接待标准,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 三、实践深化是作风建设的检验标准 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扶贫干部"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常态,用脚底板丈量出贫困群众的幸福路。疫情防控期间,某地组建的"党员代购小分队",用电动车后座架起民生保障线。这些生动实践说明,当党员干部真正把群众装在心里,就会自然形成"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行动自觉。部分县推行的"早餐会"制度,县领导与企业负责人在食堂边吃早餐边解难题,正是将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的鲜活例证。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从遏制"会所中的歪风"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实践启示我们: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把作风建设融入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全过程,才能让党的作风这张金色名片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当每个党员干部都成为作风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我们党就能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