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vbmagomc 于 2025-3-18 14:56 编辑
守护舌尖安全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晚,央视再次聚焦食品安全。今年曝光的“保水虾仁”问题引发热议:部分企业为谋取利益,在虾仁中超量添加保水剂包裹冰衣增重,导致消费者高价买回的虾仁解冻后“缩水严重”。这一事件不仅刺痛了消费者的心,更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没有旁观者,需要全社会携手筑牢防线。 企业诚信缺失,利益面前丢了良心。国标规定,虾仁中磷酸盐保水剂添加量不得超过千分之五,但调查发现,一些企业竟将其添加至高达千分之三十。更有商家直言:“一斤虾仁半斤冰,水比货压秤!当老板们说出“沿海人不吃这种虾”时,这种对人对己的“双标”行为,暴露的不仅是投机取巧,更是对诚信二字的践踏。古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食品行业更应把良心放在天平上。 法律监管亮剑,让违规者无处藏身。食品安全不能只靠企业自觉,更需要法律。此次涉事企业中,有的曾被多次责令整改却屡教不改,有的钻“生鲜产品无需标注添加剂”的空子欺骗消费者。数据显示,我国超5%的食品企业存在经营异常记录,但真正被重罚的却不多。这警示我们监管必须跑在风险前面。近年来,从《食品安全法》修订到“处罚到人”制度建立,法律之网越织越密。只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守住“舌尖上的安全线”。 消费者觉醒,用知识武装自己。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在电商平台,标榜“零添加”的虾仁实际暗藏猫腻;超市冷柜里,裹着厚冰衣的虾仁让普通人难辨虚实。我们不妨学些实用技巧--查看产品标准号是否为GB/T40963,选择配料表仅有“虾仁、水、盐”的产品。知识,就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最佳武器。 社会共治,人人都是守护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汇聚各方力量。政府部门要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用大数据追踪问题产品;媒体应持续曝光不法行为,当好公众的“千里眼”,普通人发现线索及时举报就是在为社会作贡献。就像今年“保水虾仁”事件的曝光正是消费者、记者、检测机构合力的结果。当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就能织就食品安全的“防护网” 筑牢防线,让安全与美味同行。从古人“民以食为天”的告诫,到今天“食品安全大于天”的共识,中华文明始终将对食物的敬畏刻在基因里。只要企业守住良心、监管铁面无私、消费者理性监督,我们定能让“保水虾仁”这样的问题成为历史,让每一口食物都承载着安心与幸福。
作者:陈丁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