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除形式主义,为基层干部松绑解压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但文山会海、重复报表、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顽疾,让基层干部陷入"事务泥潭"。某乡镇干部反映"一年填表300余份,迎检50余次",折射出基层工作的异化。破除形式主义,需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禁止非必要督查考核;推行"多表合一""多会并开"改革,将报表压缩30%、会议精简40%;建立基层诉求直通车机制,让减负政策精准对接基层痛点。浙江开展"基层减负年"行动后,督查检查事项减少65%,干部得以腾出双手抓乡村振兴、民生服务,形成"减负松绑—轻装上阵—干事创业"的良性循环。 二、优化制度设计,构建减负长效机制
基层负担过重的深层症结在于权责失衡、机制缺位。有的部门将"属地管理"异化为"责任甩锅",有的考核指标脱离基层实际。必须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建立权责清单制度,厘清县乡职责边界,杜绝"层层加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群众满意度权重,取消"痕迹主义"指标;推进数字赋能,搭建"一网通办"平台,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重庆推行"渝快办"政务系统后,90%的证明实现网上开具,办事效率提升60%。唯有通过制度重塑,才能让减负从"风暴行动"转为"常态清风"。 三、激活内生动力,实现减负增效良性循环
减负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释放基层治理效能。某社区书记坦言:"减负后反而更有干劲,因为精力能聚焦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加强典型宣传,树立"实干者得实惠"的鲜明导向;实施能力提升工程,通过专题培训提升干部治理能力。江苏某区建立"基层创优奖"后,涌现出"网格化+红色物业""民情茶馆"等30余个创新案例。当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主动作为",基层治理就能实现从"物理减负"到"化学反应"的质变。 为基层减负是场持久战,需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基层活力。唯有让基层干部卸下"有形之负"、解除"无形之缚",才能让"实干兴邦"的春潮在基层大地奔涌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