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但现在的基层干部普遍面临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等负担,这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效能,背离了基层治理的初衷。 近年来,基层负担过重直接导致治理效能下降,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核,难以集中精力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围绕基层干部负担重的新闻时常有报道,在上级布置的任务转下基层的过程中容易层层加码,新任务层出不穷,老任务又应接不暇,基层干部负担日趋加重。与此同时,考核考绩工作原本是为推动中心工作、促进干部干事的有效做法,但是凡事必考核、考核必追责的考绩法,使基层干部更加难以应付,形式主义已成为压垮基层干部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的基层,“痕迹管理”十分普遍,但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这些问题既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耗费了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痕迹管理”搞得风生水起,基层却压力倍增,怨声载道。对于上级部门来说,督查考核基层工作不能光看纸面文章,基层工作有没有落到实处,群众的心声比数字报表更嘹亮,更有说服力。 基层干部承担的是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职责,过多的形式和不切实际的要求会让基层干部束手束脚。那些繁琐而又无用的流程或检查,对基层干部而言只是阻碍了工作有效开展,只有减除这些,才能够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把心思、精力和时间用在办实事上。 减负才能精进,同时,减负是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绝不是轻责上阵。基层减负不是就意味着近几年来的正风工作就竹篮打水了,在为基层干部卸去繁重枷锁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基层工作的纪检监察工作,确保广大群众能切切实实地得到了国家所希望提供的优质服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要推进数字化治理,实现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劳动;要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基层减负是一场深刻的治理革命。只有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才能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这不仅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