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与生态优化的双轮引擎助力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稳增长的“压舱石”,也是促创新的“主力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6.37%,其贡献的税收、就业、技术创新成果均超过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 以政策赋能,破除壁垒,释放制度红利。近年来,国家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从《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到《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法治保障日益强化。例如,国家发改委启动第五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推动“非禁即入”原则落地,山东、陕西等地通过“打捆审批”“周末不打烊”等创新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企业办事效率。这些举措不仅打破了“政策玻璃门”,更让民营企业感受到“自家人”的温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贡献了70%的技术创新成果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新能源汽车到高端医疗器械,民营企业正以“换道超车”的魄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例如,威高集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自主研发微创手术机器人;歌尔股份占据全球VR头显80%的市场份额,彰显中国智造的硬实力。国家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民企从“制造”迈向“智造”。 以生态优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土壤。山东建立“鲁力办”企业诉求督办平台,实现97万余件诉求全链条闭环解决;陕西推出“陕企通”一站式服务,破解企业“诉求响应难”“政策获得难”等痛点。同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速推进,地方保护主义逐步破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民企“轻装上阵”。法治层面,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的推进,为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提供了稳定预期,真正让企业家吃下“定心丸”。 民营经济的勃兴,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缩影,更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面向未来,需以政策“阳光”、法治“雨露”、创新“养分”共同滋养民营经济生态,让千万民企在公平的赛道上竞相绽放。水深则鱼跃,城强则贾兴,唯有政企同心、内外兼修,方能推动民营经济在新征程上劈波斩浪,为中国式现代化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