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大力整治下,“文山会海、表格报告、拍照留痕、打卡考核” 等形式主义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基层干部得以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的工作中。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由来已久,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为基层减负,关键在于找准 “病灶”,精准施策。一方面,要聚焦突出问题,像文件会议过多、督查检查考核过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等问题,一直是基层干部的痛点所在。会议提出严格控制文件数量和会议频次,提升会议质量,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加强对政务移动应用程序的管理等措施,可谓切中要害。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轻装上阵。另一方面,要加大对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的整治力度,持续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这些不良现象不仅浪费资源,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过程中,还需注重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一些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问题,虽然表现在基层,但根子往往在上级机关和部门。部分上级部门干部作风不实,对基层情况缺乏了解,做决策脱离实际,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因此,必须坚持上下联动,抓住 “关键少数”,督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整改。上级部门要经常性深入基层听真话、察实情,主动查摆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为下级树立榜样。同时,要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完善基层权责清单,避免基层干部承担过多不合理的任务。 体制机制建设是为基层减负的重要保障。要健全有利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让考核更加注重实际成果和群众满意度,而非依赖留痕和材料的数量。还要完善借调基层干部严管严控长效机制,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确保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并且,要及时将好做法好经验用制度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只有持之以恒、精准发力,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期待各地各部门能够切实贯彻会议精神,将各项减负措施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工作起来更有底气、更有干劲、更有奔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基层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