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增能:让治理末梢焕发活力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落实的"神经末梢"。近年来,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日益凸显,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基层减负增能不仅关系到治理效能的提升,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一、基层负担之痛:治理效能的隐形杀手基层干部普遍面临着"5+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各种报表、台账、检查应接不暇。某乡镇干部反映,一年要填报各类表格200余种,迎接检查80余次,参加各类会议100多场。这种状况严重消耗了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难以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过度留痕、文山会海等问题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顽疾。一些地方过分强调"痕迹管理",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影,导致基层干部把大量时间花在制作台账、整理资料上。这不仅违背了工作规律,也助长了形式主义。 基层负担过重直接影响了治理效能。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核,难以集中精力抓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一些地方出现了"干部忙得团团转,群众获得感却不强"的怪现象。 二、减负增能之道:重塑基层治理新生态精简会议文件、优化考核方式是减负的关键。要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减少不必要的文件简报,推行电子化办公。改进考核方式,注重实绩导向,减少台账检查。 科技赋能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智慧社区,推广移动办公,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 完善激励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是增能的核心。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升专业能力。改善基层工作条件,提高待遇保障,让基层干部安心干事创业。 三、治理现代化:基层减负增能的长远意义基层减负增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减轻基层负担,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真正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 构建科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需要持续发力。要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基层减负增能事关国家治理全局。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让治理末梢焕发活力,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基层减负增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只有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才能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升治理效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