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稳定投资预期,增强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营造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营商环境,离不开法治的护航。持续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则需破除企业竞争障碍、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为企业吃下“定心丸”。 破除企业竞争障碍,给企业吃下公平正义的“定心丸”。过去,一些地方存在限制企业迁移、设置准入门槛、给予不合理奖补、滥用行政权力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也影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不够规范,把各类政策倾斜作为取胜法宝竞相内卷。但内卷这些“法宝”不仅存在弊端,且吸引力在逐渐下降。政策内卷会降低当地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造成较多重复低效的产业建设;且对于企业来说,更为看重的是法律和规则形成的稳定投资预期,一些可能会“朝令夕改”的政策倾斜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因此,推进代表公平正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很有必要。首先,要在经营主体的类型上做好公平正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其次,要在补贴支持的力度上做好公平正义,规范相应的申请流程和奖补制度,从制度上减少“新官不理旧账”、随意补贴等情况的发生,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发经济发展,支持真正具备创新活力的企业成长。最后,要在参与竞争的权利上做好公平正义。要加强企业进出各地、各类竞争性领域市场的公平性,保障企业获取资金、用地等生产要素的公平性,促进反垄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监管、执法的公平性,打击限制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破坏公平竞争的违法行为,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营商环境。 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给企业吃下高效便捷的“定心丸”。将好的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形成“良法”,并依法“善治”,是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优化依法服务质量,做到既要在企业“无事时不扰”,又要在企业“有事时撑腰”。首先,要完善多部门政策协调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法律体系,在制度层面分清分工,避免政出多门。其次,要减少碎片化行政指令给企业带来的负担,严格依照法律流程和法定权限监督执法,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迎检陪会、重复填表等的压力。另外,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企业监管的效能,上海市虹口区探索打造外商投资企业抽查“不见面”的“非现场”监管新场景,上海市崇明区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非现场检查,都是有益的探索。最后,要根据需求导向创新企业服务机制,一方面需多找堵点、抓痛点,以更高效的处理流程,节约企业时间成本;另一方面需精准定位企业需求,通过牵头第三方社会力量,为企业对接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服务,并形成制度保障。 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给企业吃下尊重支持的“定心丸”。网络环境也是营商环境。企业和企业家一直是社会舆论的热点,当前网络中存在着恶意抹黑企业家、发布针对企业家的夸大甚至不实消息、散步“国进民退”谣言、拉踩对比不同企业家、刻意曲解企业家言论的现象,挑动了对立情绪,损害了企业家形象,挫伤了企业发展积极性。令企业家疲于应付负面舆论的同时,也对企业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有关部门需依法建立长效机制,明确平台、监管部门、账号等各方责任与义务;依法加大对有关企业家的网络谣言的整治力度,使执法“长牙带刺”;依法制定鼓励企业家创新,尊重企业家价值和合法权益的政策。在法治层面,帮助企业家消除顾虑,专心企业发展,吃下“定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