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员流动性日益增强,大批党员因外出务工经商而远离家乡,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和作用发挥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旨在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为”,在流入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摸清底数,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首先,要解决流动党员去向掌握难的问题,必须开展全面调查摸底,精准掌握流动党员情况。各地党组织应紧抓春节返乡等契机,通过入户走访、电话咨询、家属了解等方式,开展流动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入地、工作生活情况等信息。建立流出及流入党员台账,完善党员流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流动党员情况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各党支部应建立“一帮一”“一帮多”联络机制,定期与流出党员进行结对联系,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工作生活情况。通过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党员学习教育登记卡》,引导流动党员参与政治学习、组织生活等活动,增强其责任感和组织归属感。 二、创新联络载体,加强日常教育管理 针对流动党员工作生活地点不固定、难以集中参加组织生活的问题,党组织应创新联络载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教育和管理。通过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微信交流群等平台,推送学习资料、宣传党的最新政策,开展互动问答、讨论交流,确保每位流动党员都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党的最新动态和政策。 同时,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如春节返乡潮,开设“春节班次”或协同流入地进行线下培训,实现流动党员“异地不失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党性修养和履职能力。 三、创新组织设置,搭建作用发挥平台 流动党员在外谋生发展,享受他乡资源、机遇与服务,理应全心全意助力当地发展。党组织应作为推动流动党员融入他乡、奉献他乡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情况,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功能型党组织,配备流动党员指导员,确保流动党员有地方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教育管理。 对于流动党员较少的地方,可以建立流动党小组,与流入地党组织保持联系,确保流动党员正常开展组织活动。同时,针对流出地、行业、区域等要素集中的情况,可以成立驻外流动党支部,与流入地党支部实施双重管理,实现流动党员有家有管。 在此基础上,引导流动党员及时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结合自身特长,持续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等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力基层治理。同时,鼓励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招商信息、帮扶困难群众等,实现反哺家乡、回馈桑梓。 四、强化责任意识,激发内在动力 要让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进一步强化其责任意识。流动党员应自觉强化身份意识、组织意识和奉献意识。无论身处何地,都要牢记党员身份,自觉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 流出前应主动向流出地党组织报告外出原因、去向、时间等基本信息,定期与流出地党组织沟通联系,汇报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到流入地后,应及时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自觉接受流入地党组织教育管理,积极参加组织生活,融入当地党员群众。 同时,流动党员应关心家乡和流入地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两地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和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勇于担当、挺身而出,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流动党员是流动的旗帜,更是流动的资源、技术和财富。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创新联络载体、创新组织设置、强化责任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破解流动党员去向掌握难、组织生活开展难、教育管理实施难等突出问题,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在流入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各级党组织应切实担负起责任,用心用情服务流动党员,让他们在外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同时,引导流动党员珍惜在外发展的机遇和资源,全力以赴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实际行动擦亮党员底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