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新时代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该理念强调城市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过得更幸福。同时,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如何更好地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 。首先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确保人民城市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高质量发展,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强化制度保障,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使政府、市场、市民同向发力,形成人民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注重文化传承,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明确人民城市建设的文化根基,弘扬城市精神和品格。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更好地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实现城市的和谐宜居和持续发展。 要调动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信息公开与宣传:通过政府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公布城市建设信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规划,让市民了解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激发参与热情。2.搭建参与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参与机制,让市民方便有效地参与城市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3.注重市民需求:在规划和决策过程中,广泛收集市民的想法和关注点,认真研究并采纳合理建议,确保建设成果符合市民期望。4.发挥市民创造性:引导市民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丰富内容载体,以创城新成效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聚焦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城市工作水平,努力建设“人民之城”“幸福之城”。 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要让人民群众唱主角,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以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为抓手,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推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素养,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