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和”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美德,从《论语》的“和为贵”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和合共生”,这一文化理念不仅是传统的精神标识,也在新时代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逐步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社区治理中。社区作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统文化的承载地,也是现代社会的缩影,正是推动“以和为贵到和合共生”这一理念落地生根的关键平台。 一、“以和为贵”的传统与现代性转化 中华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以礼让、包容、和睦为核心,这一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家风家教、人际交往和矛盾处理等方面。古老的六尺巷故事,讲述了家族礼让邻里的故事,将“和”与“礼”展现得淋漓尽致。习近平总书记在六尺巷考察中指出:“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精神延续在现实中,赋予了当代社会治理重要的文化基础。 社区治理与社会工作中,“和”的文化理念可以转换为促进和谐邻里关系、有效化解矛盾的手段。就如桐城所推广的“六尺巷工作法”,将“礼让三尺”的理念化作调解群众矛盾的实际行动,通过礼让化解小摩擦,通过包容促进大和谐,为社区稳定和谐打下了基础。 二“和合共生”在社区治理中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强调“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在社区工作中,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于国家与世界的互动,也深入落实在基层人民生活之中。以上海的社区工作为例,“和合共生”不仅仅是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更是一种包容多元、团结协作的治理模式。 在社区建设中,诸如“邻里守望”“和谐社区”等项目成为凝聚人心、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有效手段。以“和合共生”理念为指导,上海许多社区通过开展如邻里节、共建节等活动,促进居民之间的友好互动和彼此包容。活动中,居民们可以彼此交流、相互了解,逐渐打破陌生感,形成和睦的氛围。这种以文化润心的方式,不仅让居民在情感上更亲密,也让社区在治理上更高效。 三、文化育人、以文促和的教育与传播 在社区工作中,传统文化和时代理念的传承非常重要。通过组织传统文化活动,社区可以有效传播“和”文化的精神。在一些社区中,通过文化墙、宣传栏等形式,将“和”的观念深入居民生活,弘扬“和为贵”的处世之道,使得中华传统美德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在一些社区活动中,通过组织居民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授“和为贵”的理念,以文化感染人、以和谐温暖人,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现代化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和合共生”不仅需要文化传播,更需要行为实践。在日常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社区工作者们通过各种形式为居民调解矛盾、排忧解难,将“以和为贵”的理念具体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例如,在一些矛盾较多的老旧小区,社区工作者通过建立和合调解小组,及时化解居民之间的冲突,倡导文明礼让、理性沟通的解决之道,让居民们真正感受到“和”文化带来的益处。这种以文化润泽、以和谐促治理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也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在社区中推进“和合共生”的展望 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社区承担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任。在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背景下,社区更应当借助“以和为贵”和“和合共生”的传统文化,为社区治理带来更多创新性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将居民、社会组织和政府资源整合起来,推进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例如,上海的许多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将社区打造成开放包容的空间,使居民在多样化的文化氛围中相互理解、共同发展。这种通过多主体协同推进“和合共生”的模式,将为现代化社区建设注入持久活力。 通过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人类和谐共生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中华文化的传承,又要通过社区工作不断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和为贵到和合共生”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基石。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应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传承“和”文化、推动和谐治理、构建和合共生的美好生活。在社区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得以发扬光大,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使居民在共建共享中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