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3年考察上海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五年来,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牢固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以细心、耐心、巧心下足绣花功夫,以智能化为城市“画像”“把脉”,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现代化新路子。在不断研究、回应群众需求中,重塑“人与城”的关系,着力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城市文化建设的人民性解决了城市文化发展属于谁、依靠谁和为了谁三个方面的核心命题,明确了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性地位。是否拥有美好的日常生活是衡量城市发展和治理水平,尤其是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的一个内在评价标准,人民城市建设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都需要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营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文化生态,从而真正让广大市民群众有更多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上海秉持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创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实践上展现出了四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以“人民性”为高品质城市生活的价值引领;二是以“体验性”为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实践特点;三是以“整合性”为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发展目标;四是以“服务性”为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建设手段。上海通过构建服务型治理共同体不断丰富人民城市建设内涵,精进社会治理体系,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这是新时代中国谋划城市发展和开展城市管理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建设美丽上海,须以人民城市理念为价值遵循,始终将人民群众包括优美生态环境、适宜人居环境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依靠人民群众智慧、力量和自觉行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