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社会治理体系中,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不断向基层下移,基层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积极探索破解这一难题的路径,通过为“车”减负、为“马”赋能,有效激发了基层的活力与潜能,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权责明晰,考核精简:破解“车疲”之困 上海在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权责的明晰与考核的精简。通过专项调研,市委主要领导深入一线,直面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精准把脉问题根源。从开具证明材料多、信息系统填报任务重,到迎检迎考压力大、挂牌多现象回潮,每一项都直击基层痛点。为此,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居村组织的职责边界,建立“一办法两清单”制度,确保基层干部能够明明白白履职。同时,通过建立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有效遏制了“层层甩锅”的现象,确保了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避免了责任的转嫁与推诿。 在考核方面,上海更是下足了功夫。通过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减少不必要的考核项目与频次,推广“差异化考核”等基层实践做法,树立了鲜明的减负导向。这不仅减轻了基层干部的负担,更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字赋能,解放人力:打造“马”的强劲动力 在数字化时代,上海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层减负赋能。通过建设全市统一的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新版“社区云”),实现了街道职能科室与居委会之间的数据双向共享。这一举措不仅大幅减少了基层干部的报表填写工作,还提高了数据调取的便捷性,使基层干部能够腾出更多时间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上海还注重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确保基层干部能够真正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三、资源整合,解决真问题: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上海在减负的同时,还注重做好加法,通过资源整合为基层发展注入动力。一方面,推动区级部门派驻机构全面下沉街镇,纳入基层统一指挥,增强了基层的统筹协调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基层治理的“朋友圈”,引入银行、医院、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了专业化程度高、多元共治的新格局。此外,上海还注重发挥自治共治作用,挖掘“第二书记”、“第二楼组长”等多元主体力量,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议题选择、利益协调、监督评议机制,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与水平。 四、增能减负,激发担当精神 上海在减负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不减担当。通过加强基层干部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同时,上海还健全完善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三驾马车”协调运行机制,创新协商机制,确保基层治理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高效推进。这些举措不仅减轻了基层干部的负担,更激发了他们的担当精神与使命感,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基层治理中去。 上海在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上的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通过权责明晰、考核精简、数字赋能、资源整合以及增能减负等一系列措施,上海有效激发了基层的活力与潜能,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成效与水平。这不仅为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未来,我们期待上海能够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不断探索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