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紧密结合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要求与新举措,探索出一条以“严”“活”“实”为核心的党员管理新路径。这一路径不仅强化了党员队伍的源头教育,更在后期管理中实现了同频共振,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严”把质关,强化党员责任担当。党员管理的“严”,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上的强调,更是一种深入骨髓、贯穿始终的实践准则,它深刻地体现了对党员队伍纪律性和严肃性的高度重视。旨在构建一个风清气正、纪律严明的党内生态。通过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党员“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在源头上筑牢制度防线。其次,强化监督检查机制,运用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对党员的日常行为和工作表现进行全面审视,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坚持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坚持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制度、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同时,对于违反党纪党规的行为,坚决做到不护短、不遮丑,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让铁的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每一位党员都深刻认识到违纪必究、执纪必严的严肃性。这种严格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党员队伍的纪律严明,还能促使广大党员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以高尚的品德、过硬的素质和优良的作风,不断彰显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党的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灵“活”应变,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活”字强调的是一种灵活应变、因地制宜的管理理念。在党员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摒弃“一刀切”的僵化思维,充分尊重并考虑每一位党员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将党员分为“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年老体弱党员”5大类灵活设置学习内容和形式。对在职党员实行“民评镇考”,无职党员实行“设岗定责”,流动党员实行“双向共育”、困难党员实行“爱心帮扶”,年老体弱党员实行“送教上门”。同时,对在外地不方便参加活动的党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打造“指尖课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立足“实”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是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之中,不断拓展服务的广度与深度。通过设立“村民说事亭”、“党员先锋站”及“民情茶室”等场所,架起党员与群众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共谋、共评、共议”。将民情信息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等便民服务切实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促进了“由民作主”的民主管理实践。并成功为村民群众解决了60余件实际困难与问题。 此外,通过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党员参与到社区治理、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等公益领域中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与初心使命。我们组织党员成立了“聚浪”宣讲团与“星之火”志愿服务队等团体,深入基层,累计为村民群众提供了60次贴心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