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自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如何让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群众实现精神富有是一道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现实难题。我们要以文化赋能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功能,通过“守护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三种方式,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现精神富有。 要守护好文化,展现精神富有标识鲜明的新气象。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农村、社区等基层干部群众要切实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聚焦以文筑魂,掘开发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对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教育与武装,让乡村群众更加爱党爱国爱乡、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促进乡村群众的文化精神富有。同时,要紧扣保护本土特色文化、保护历史民族文化风貌,让“古色、红色、绿色”成为乡村环境的“亮色”。乡村的老房子、古拱桥、古塔等古老建筑,鲜活地展现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乡村风情,是悠久历史的“活化石”,是乡村文化的根和魂。不能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能拆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要当好“保护者”,深挖“红色”底蕴,合理开发建设红色文化“地标”,绘就“绿色”画卷,以“原味”的绿水青山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要传播好文化,展现精神富有自行开放的新气象。乡村文化传播历久弥新,尤其是近年来网络短视频的崛起,不仅实现了乡村的可见性,而且为乡村故事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传播渠道和更加广泛的交流场域,让乡村文化传播更具活力。在实现共同富裕战略背景下,我们应当多维度、多视角研究和挖掘乡村文化传播的潜力和动力,以多元群体的积极参与带动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反哺乡村文化建设、传承乡土记忆,驱动乡村文化进步和乡村经济发展。在新时代,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文化礼堂来发挥其作用,要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依托农村文化礼堂这一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精心策划各种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让群众在享受文化生活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以文化礼堂“活”起来带动传统文化“火”起来。 要创造好文化,展现精神富有活力充沛的新气象。乡村文化振兴和文化生活富有,不能只靠保护和传承文化,也要靠群众创造文化。基层地区要更加注重文化创造,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本地传统文化艺术品种为根基,采取“走下去、请上来”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乡村文化骨干,培育乡村群众文化团体,开展各类自发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老百姓走上舞台。同时,积极探索文化特色村、“艺村艺品”精神共富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以农村、社区等为单位,选定有一定工作基础、镇村两级重视、群众参与度高的单位,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底蕴、指导活动开展、培训文化骨干等方式,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村场,通过文化创造让乡村生活更加丰富。此外,要充分发挥好文化特派员这一资源优势,以文化特派员为核心,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让“文化”真正地“种”在这块乡村的沃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