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层层“加码”、压力层层“甩锅”、坚持“痕迹主义”、督查检查频繁、基层问责“滥用”“泛化”…面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老问题新情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正当其时。解决形式主义的老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从基层减负做起,先解燃眉之急。作为嘉定交发建设的一名基层员工,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际,对基层减负谈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要狠刹会风,防止“以会议抓落实”,防止“一会到底”,坚持开适度会、适量会、适宜会。在留痕管理大行其道下,以会议抓落实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常态”。例如:部分领导只做“唱功”,不做“细工”,空喊工作口号,大搞表面文章;部分地方干部热于“会上”,冷于“会下”,以文件落实文件,割裂上下关系……凡此种种势必会诱发投机心理,辜负基层员工的信任,损害政府和企业形象。为此,我们需要防止“以会议抓落实”,要杜绝文山会海,开必要的会,开短会,给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抓落实、干实事。 其次,要制定科学考核办法,健全考核标准,注重结果导向,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轻留痕、重结果,释放基层工作活力,促使基层干部干实事、干真事。正所谓:“询事考言,循名责实。”意思是要观察干部所说言论,按照其所任职位来考核实际政绩。然而,现在很多基层企业为了应对考核,专门“定制”一些记录、照片、笔记等,出现了为迎接检查而过度留痕的现象,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也增加了基层人员的工作压力。为此,基层单位应完善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不要以开过多少会、材料好不好、有没有留影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需要树立结果导向,到政策落实的一线去“看现场、听民声”,“要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让减负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真正给基层单位减任务,防止压力层层“甩锅”,强调化繁为简,不搞“繁琐哲学”,把基层干部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和“套路”中解脱出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热情。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为此,我们需要拿出“钉钉子”的韧劲,紧盯形式主义老问题和新表现,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坚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全力整治形式主义,激发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