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基层工作如同大厦之基,稳固而关键。然而,形式主义如同暗流,悄然侵蚀着基层的活力与效率。为彻底打破这一困境,国家出台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紧盯目标任务持续用劲、绵绵发力,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切中要害,须驰而不息抓下去。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个别地方仍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乱折腾”,消耗基层谋事创业热情。有的地方为观摩检查时看着好看、听着好听,大肆举债建“面子工程”;有的地方为应付检查、考核过关,连夜搞刷漆、涂墙、赶人的突击行动……这些做法不仅大量浪费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更损害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基层干部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形式主义屡禁不绝,既有部分领导干部盲目攀比、随意用权等主观因素,也有上级政策制定失真、属地管理责大权小等客观原因。少数领导干部只顾心中“规划图”,不看脚下“实景图”,满是大干快上的冲动,违背科学常识和干群意愿,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桌子推进,最终撂下个一地鸡毛的烂摊子。说到底,根源还是政绩观扭曲。 领导干部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多出实招、办实事,着力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坚决不打私心“小算盘”。多到基层去、真和群众谈,用真心真情真干服务群众。一些“乱折腾”表现在基层,根子却在上面。上级部门要切实防止提出不切实际的工作要求。与此同时,要不断健全政策法规制度,完善权力的约束机制和问责的溯源机制,用制度整治形式主义。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始终保持实干精神不松懈、始终强化责任担当不懈怠,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