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不仅关乎事业的成败,更是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人民为中心、强化责任意识、健全监督机制,是确保政绩观不偏离正确轨道的三大关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只有在正确政绩观的引导下,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惠及人民,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 以民为本,治国为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的政绩观应当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每一项政策措施都能真正惠及百姓、增进民生幸福。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应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和短期主义,避免将政绩简单化为可量化的指标追求,而是应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以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只有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才能确保各项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推进。 思利长远,谋策稳重。防范政绩观偏差,必须坚持将工作的长期效益放在首位,避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短期政绩的倾向。正确的政绩观应当注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防止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目标的实现。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历史担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决策过程中,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保每一项决策都符合发展规律、顺应群众意愿,从根本上杜绝因政绩观偏差导致的盲目决策和错误行为。 强基固本,健全机制。健全监督机制是纠治政绩观偏差的有力保障。在工作过程中,自觉接受党内外的监督,确保权力运行始终公开透明、合规合法。加强监督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偏差,还能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导向,避免因个人私利或认识偏差而造成不良影响。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的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的工作体系,从而确保干部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费智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