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人民幸福之际 回望历史长河,每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都镌刻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笔,民生福祉为墨,绘制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民生为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经济繁荣,筑牢民生基石。经济的繁荣稳定是民生改善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中,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大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希望工程”照亮无数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到“健康中国”战略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从“棚户区改造”让千万家庭告别蜗居,到“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等每一项举措都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文化兴盛,富足精神家园。“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致力于文化的繁荣兴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激发了全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的热播,到传统节日的复兴与庆祝,再到数字博物馆、云端展览等新兴文化形态的涌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展现,文化自信显著增强,为民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遍地开花,公益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让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以生态文明,保障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从大规模植树造林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从河长制、湖长制的实施到长江十年禁渔的决策,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到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逐步变为现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最终惠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优美的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为民生福祉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 回望来时路,中国式现代化以民生为大,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高水平迈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