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光辉指引下,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这一宏伟蓝图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辛勤耕耘与正确引领,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则是这一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灯塔。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观、方法论,它直接关乎决策的科学性、施政的实效性以及事业的长远性。正确的政绩观,应当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追求高质量发展,注重民生福祉,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政绩。它如同指南针,引领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改革浪潮中保持定力,稳步前行。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决策和施政过程中,要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追求政绩时,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而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确保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三、追求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提升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加强教育培训和警示教育 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将树立正确政绩观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加强警示教育,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等方式,让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政绩观偏差的危害性,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总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追求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和警示教育等措施,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