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重要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以实干实效实绩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的“总开关”,决定了其工作方向、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这一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政绩观正确与否,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群众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政绩观要体现全面性,既要看经济指标,也要看民生指标、生态指标;既要看当前发展状况,也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只盯着单一指标,忽视其他工作,政绩观就会出现偏差。 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干事创业必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避免急功近利搞政绩工程。在实际操作中,要深入扎实同群众打交道,而不能一味地大干快上、追求进度。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政绩观的主题主线。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群众。同时,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群众评判。“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胸怀格局、坦荡无私、拼搏奉献的政治觉悟。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同时,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党员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要注重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善于把握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坚持守正创新。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依法决策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在重大决策中,要保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务实管用、切实可行。同时,要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养和依法决策能力,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政绩观偏差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纠治。 思想教育是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的首要任务。要通过学习培训、警示教育等方式,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事业观。要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监督问责是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问责力度,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同时,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党员干部大胆创新、勇于担当。对于在改革创新中出现的无心之失、公心之错要给予宽容和包容,避免干部“流汗又流泪、身疲又心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