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答好基层减负“三道题”
总书记在湖南、重庆等地考察时指出,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在村与社区两级党组织中,一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责任过重、考核过多、压力过大等现象,严重影响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基层治理的有效性,所伴随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也影响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为了一以贯之地推进基层减负工作,我们需要为基层提供更清晰的权责边界、更科学的激励手段与更明确的工作目标,以守正创新的思维,让基层“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群众。 明确工作定位,答好理顺权责边界之题。长期以来,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以“属地管理”、“属地责任”为由,热衷于当“二传手”,习惯性甩包袱、加担子,把“层层压实责任”变为“层层推卸责任”,把“逐级落实工作”变为“逐级安排工作”。如此下去,基层组织变成了各部门、各条线的“大杂烩”,基层干部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上级部门要牵头制定符合本地区、本领域的权责分工体系,列出有效力的权责清单,以权定责、由责赋能、权责匹配,从而建立起运行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职能部门当“二传手”向基层“甩锅”。 完善考核体系,答好基层干部激励之题。一段时间以来,基层的各项考核指标较为复杂、个别考核指标脱离工作实际、考核结果运用不足、干部的晋升空间相比上级部门而言比较有限。这都是基层干部工作体验不佳的原因。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基层社区工作者的身份定位、工作目标与考核方向。我们要严格落实《意见》的要求,精心制定本地区基层干部考核方案,以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和居民群众满意度为重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注重从基层工作者中选拔干部、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让干部在基层工作中“有盼头”,更好地投身于基层事业。 聚焦民生关切,答好赋能基层治理之题。基层作为落实党和政府决策的“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其工作多大程度上聚焦民生关切、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基层减负,就要把“打造样板间”、“围绕考核开展工作”、“事情做得好不如总结写得好”之类的不良风气、错误思维减掉,让基层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精力放在民生实事上,让基层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瞄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更好地守住基层治理之“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