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是第一个专门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城市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强化社区工作者使命担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载体,承担着重要的职责。社区工作者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肩负着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维护基层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使命,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直接执行者,是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社区工作者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社区工作者就是要坚持为民服务,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着力引导社区工作者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二是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强化履职能力培训和实战实训,重点加强社区工作者群众工作、组织动员、依法办事、矛盾调解、应急处突、协调沟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训练。教育引导社区工作者树牢为民服务理念,在情感上亲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持续改进工作作风,用心用情用力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观摩等培训方法,加强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社会工作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实习实践基地。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与相关职业技能等级等双向比照认定机制。 三是完善社区工作者发展途径。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完善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完善社区工作者选任聘用、教育培训、日常管理、考核激励机制,是稳定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按规定落实报酬待遇,形成正常增长机制。构建符合社区工作者工作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建立健全梯次发展、等级明晰、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构建符合社区工作者工作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建立健全奖励惩戒机制,做好容错纠错工作,激励担当作为,才能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社区工作者有机会、有舞台。 (作者: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办事处梅俊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