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杂志发文《基层“责任超载”,问题究竟出在哪?》,阐释了对基层考核指标过多,追责问责频繁,基层“责任超载”的现象。文章指出“不少追责是用现在的规则来衡量过去产生的问题,而一些基层干部既要为上级责任背锅,又要为多年前的历史遗留问题‘买单’,严重伤害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方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压力传导模式导致基层工作负担过重,甚至有“越减越负”的现象;另一方面,事事考核追责的工作验收方式也使基层“责任超载”,出现干的越多,错的越多现象。 克服官僚主义,提升基层话语比重。“超载”现象的根源在于官僚主义泛滥,由于权力层级的低下,基层话语权薄弱,对上级摊派任务、部署工作、追责问责没有权利说“不”,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使基层话语权、建议权几近缺失,对决策、考核影响微弱。为此,要坚决克服官僚主义,提升基层话语比重,要克服“口大气粗”“以势压人”,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到基层驻点蹲守,了解基层工作,倾听基层声音。要探索制度创新,从制度上扩大基层权力,跳出官僚主义的窠臼。 摒弃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超载”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形式主义盛行。各级领导干部追求政绩升迁,钟情于“形式创新”“指标浮夸”“立竿见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各级机构为迎合上级,凸显自身,进一步“层层加码”,最终各项指标以及随之而来的各项考核压力全部压到基层干部身上,导致基层始终难以真正“减负”。为此,要克服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与作风,不搞“形式创新”“花样翻新”“无效创新”,扎实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 超越事务主义,加强基层能力建设。“超载”现象的产生也与基层工作能力不足息息相关。一方面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更多的全才、通才、“多面手”,而基层干部能力往往有所不足,缺乏培训与锻炼;另一方面基层人员紧缺的情况也十分突出,而上级从基层抽调优秀人才更加剧了这一情况。为此,要克服事务主义,加强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通过培训、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为基层干部队伍赋能,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打破“人往高处走”的历史惯性,使人才能够扎根基层,建功基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