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层是青年干部锤炼品德修为的阵地,是青年干部学习成长的课堂,更是青年干部涵养干部优秀品质的“磨刀石”。青年干部在日常的基层工作岗位去磨炼,才能成为可负重托、能担大任的栋梁之才。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坚定政治立场的“主阵地”。政治鉴别力在提高与完善青年政治素养的同时,培育了青年用客观辩证的思维逻辑判断、分析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塑造青年健全政治人格,促进其政治价值观的成熟,对青年政治化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发展都具有不容小觑的功能意义。作为年轻干部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被刘志丹盛赞“英雄志向实伟大,勇气流血最光荣”的刘林圃,少年心怀天下,投身革命,求索光明;领导两当兵变,震醒山城,撼动西北;几度身陷囹圄,意志不垮,革命不止;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先后入团入党,头也不回地扎进革命的枪林弹雨;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日子里,以笔作刀枪,用文字写就民族不屈的精神;在奔赴刑场的最后时刻,视死如归,用23岁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 不断加强基层工作历练,活用提质增效的“训练场”。青年干部在基层工作中,应当强化实践锻炼,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拆迁拆违、接访维稳等实际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等,锻炼过硬本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还特别重视通过实践锻炼增强党员的政治能力。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指出:“学校内学的理论固然重要,但实际中去运用,并取得实践经验更重要。干部是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领导工作的能力要从下层的实际工作中生长起来。”他还要求:“今后应该确定一条章程,没有或很少工作经验的干部,不是光在学校里长期学习,应该先到工作中去学习。”因为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地领会。 深入落实基层治理要求,聚焦责任担当的“主战场”。基层是最接近人民群众的地方,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基层治理中,青年干部既是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也是人民群众服务的组织者,要发挥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光荣传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场变革,也是一次大规模创新的过程,这对青年干部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干部除了要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还要在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提升创新的能力,不断夯实思想根基,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永葆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发挥在基层治理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年干部要在基层历练中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本领,勇于担当,始终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