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一段时期以来,“基层减负”与“越减越负”盘绕丛生,无论口号喊得多响亮,但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丝毫不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基层“越减越负”的根源在于“三不足”。 权重不足,满腹牢骚无人问。在垂直的科层制体系中,县乡等基层单位位于最底层,随着级别升高,权威越来越重。上面口大,下面口小,上面一句话往往可以左右下级的财政、人事安排。各级领导为了政绩,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钟情于“形式创新”“指标浮夸”“立竿见影”,各级为了讨好上级,进一步“层层加码”,层层传导到基层后,被许多中间商赚了差价,已是不堪重负。偏偏基层声量最弱,人微言轻,只能虚报业绩指标,把规划报现实,把思路报成绩。为此,必须增加基层和群众的话语权,发动群众监督政府,下级监督上级,真正让人民“说了算”。 激励不足,吃草挤奶磨人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一个部门往往要应对上级几个部门,每个部门又都有工作,要政绩,进而造成每个部门都要开会、报表、督考,九龙治水最终变成九份作业,留给基层一个部门来答题。而基层干部的激励往往是最少的,工资、待遇往往要随级别升高而升高,越是基层,待遇越差。而职务级别的升格也要逐步完成,越是高级的职务也越由高级的机构掌握,因此基层的升迁也最为困难,极大消磨了基层干部的干劲。为此,必须要建立更为平等,更向基层倾斜的工资、待遇和职务职级分配机制,要让基层的干部吃苦又吃香,要逐步拉平高级领导干部与基层干部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巨大鸿沟。 能力不足,鲸吞虹吸竭人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权力、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基层往往难以留住有能力的干部,年轻的优秀人才不断被掐尖儿。持续不断的人才虹吸使留下的干部要么没有能力,要么没有门路,要么没有优势,在工作效能、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上差距明显。为此,要坚持不懈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一方面使高级领导干部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另一方面也为基层注入源源不断的优秀人力和创新工作思路方法,确保基层工作有充足的智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