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为民谋福、为民奉献是党性质、宗旨、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要知民心、暖民心、聚民心,把“民之所盼”作为“奋斗所向”。 在“守初心,担使命”中涵养情怀。时代变迁,使命在肩。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在守初心、担使命中开辟了伟大历程,创造了伟大成就。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行而不辍、奋斗不止的源源的强大动力。11月初,寒冷天气中,习近平总书记赶赴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将百姓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的根本路线。党员干部,要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基层知晓群众冷暖,从群众的急难愁盼中听到工作的薄弱点,了解群众的“需求单”和“期望值”后,才能制定出符合群众意愿的政策措施。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我们要始终在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中不断夺取事业新胜利。 在“访民情,解民忧”中温暖民心。群众是“最大依靠”,民意是“最大评判”,用干部“辛苦指数”换人民“幸福指数”最具“性价比”。为群众服务,不过是围着群众转,帮着群众办,要当好民意“接收器”和民忧的“解题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走进市民租赁的新居,亲切问候道,“租金贵不贵?”一句问候,温暖人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空话,干部要在访民情、解民忧、纾民困中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忧当作自己的难,唯有实干方能干实,唯有温情才能温暖,做到心中有爱,能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听呼声;做到心中有数,“潜下去”把问题根源弄准弄实弄细,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做到心中有招。有问题就出对策,有诉求就给办法,看“显绩”更重“潜绩”,做足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群众才会放心更暖心。 在“保民生,促发展”中聚拢民心。“时时放心不下”是为了关键时刻“放心得下”,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才更加坚实。“养老金又涨了,养老更安心”“县区医院下乡看诊,看病更放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办事更省心”......发展之中看民生,一个个温暖的民生故事中,百姓感受最真切。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都是老百姓的“幸福梦”。民心稳,人心稳,社会就稳。要重点关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收入”等社会热词,放在生活中都是老百姓的“心头事”。作为干部,要在办好民生“小事”中厚植干群“枝叶情”,把人民“置顶”,设为“特别关心”,把各项民生举措落实落细,让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要做好凝心聚力这篇大文章,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