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人才就是谋未来”。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既是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乡村人才不仅要“引得来”“育得出”,更要“用得好”“留得下”,以“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积极主动“引才”,筑牢乡村振兴“蓄水池”。目前,多数人才乡村认同感较低,对于乡村的情感逐渐淡薄,对乡村的文化、价值观念不一,归属感较低,也不愿回到乡村发展。对此要打造乡村人才高地、破除乡村人才短板。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在外人才工作台账,利用春节等重大节日人员返乡的契机,主动走访、慰问在外人才,介绍创业优势,对有投资意愿的人才重点跟进、全程服务,吸引各类资金、项目、技术走进乡村,把浓浓“乡愁”化为反哺家乡、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强大力量。 下足功夫“育才”,夯实乡村振兴“源动力”。人才工作的基础在培育,难点也在培育。长期以来对人才的培训内容大都属于常规化,针对性较差,不能满足农村人才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对此立足本土实际,从未就业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新创业人士等人群中发掘和培育本土特色浓厚的“田秀才”“土专家”,既要在“培”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培养方式、拓展培养渠道、完善培养机制,满足他们的理念、知识、技能提升需求;也要在“育”上做功课,充分发挥出本土人才的“造血”能力。大力培育农业、农艺等方面农技“带头人”,开展种养殖等专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养殖专业户、新型农业经营人,培育一大批致富带富能力强的“领头雁”。 因地制宜“用才”,提高乡村振兴“加速度”。各地用才“高招”层出不穷,如果照搬照抄发展模式,则可能“水土不服”。对此,坚持把用好人才作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中心环节,在“适”字做文章。从发展实际的角度,不断探索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做到“人岗相适”,使乡村人才在各自擅长领域发挥才能、实现价值。不搞“大水灌溉式”,要“按图索骥”,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本地特色优势,突出差异化、突出品牌打造。通过着力构建“人才+产业+平台”新模式,实现“适销对路”,确保乡村有限资源产生最大价值,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心用情“留才”,下好乡村振兴“长效棋”。很长时间以来,农村面临着人才“入不敷出”的尴尬,留不住人成了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无论是政策引进,还是乡情纽带,都只是实现人才引进的第一步。只有构建人才“好生态”,坚持事业和乡情乡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和凝聚力。留得住的人才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持续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和人居环境水平,切实保障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回乡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宣传,展示乡村振兴人才风采及带富成果,增强乡村人才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让乡村人才“破土飘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