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的讲话强调,“要把严的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改进作风、惩治腐败,深化标本兼治,强化责任落实,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直以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腐败问题最能割断党同人民的联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和不正之风,如果任凭腐败蔓延,就会丧失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现如今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一些经常与群众打交道的部门,一旦涉贪涉腐,往往会直接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故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决不姑息。”“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也对“坚决整治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作出具体部署。 如何将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扼杀于摇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长期课题。 锻造自身硬度。打铁还得自身硬,“四风”是贪腐问题的主要源头,歪风邪气仍是破坏政治生态的“始作俑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从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看,不少领导干部都是从吃喝玩乐的不正之风开始,拈轻怕重,贪图安逸,追求感官享受,浪费了有限资源,延误了各项工作,疏远了人民群众,败坏了党风政风,最终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尽管在“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大大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但腐败和反腐败斗争长期存在,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要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关键是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保持反腐败政治定力,做到态度不变、决心不减、尺度不松。 聚焦防微杜渐。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最后铸成的大错都是从起初的小节失守开始的,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节不守、必失大德。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很多基层党员干部对一些违纪的小事小节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基层微腐败,看似事小,但却关系千千万万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就是要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实事。坚持从小节抓起,自重、自省、自警、自戒,守住廉洁自律的阵地。无论是改作风,还是反腐败,“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抓”。只有做到慎独慎微,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才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愧于党,无愧于民,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强化监督责任。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统筹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同时,与民主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顺应群众所思所盼,聚焦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开展专项监督、加强日常监督。持续纠治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直接关系民生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严肃查处贪污侵占、吃拿卡要等行为。工作的过程,要依靠党自身力量,也要依靠与群众结合的力量,让群众参与、有效监督,发挥群众监督主体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强大力量。工作的成效,要让群众评价,经得起历史检验。要建立健全群众参与监督机制,畅通群众反映问题、信访举报渠道,发扬实践中因地制宜创造出的好做法。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载体新技术,深化应用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搭建方便群众参与监督的有效平台,推动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协同贯通。实践证明,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有力举措,深得党心民心。 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刚刚开了一个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今世界没有其他哪个政党、哪个国家能够像我们这样大规模、大力度、坚持不懈惩治腐败。我们成功走出一条依靠制度优势、法治优势反腐败之路,书写着人类反腐败斗争历史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