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当前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扎实推进,广大青年干部要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坚持人民为先,坚持实干为要、坚持奋进为本,办好“百姓事”,答好“民生卷”,争当“好青年”。 青年干部要有心在基层的担当。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青年干部生逢伟大时代,要厚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情怀,肩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担当,主动从“机关门”走进“百姓家”,经常把“小工位”搬进“大基层”,深入群众,扎根百姓,勤于直击一线,敢于直面问题。当然,下基层绝不是敲敲打打“走过场”,不是走马观花“做虚功”,身在基层也要心在基层,脚下沾泥土更要心中有力量。在面对基层工作时,青年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当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摸透实情、做实工作、闭环解决,让“四下基层”真正成为增进人民福祉的“助推器”、磨砺青年干部的“练兵场”。 青年干部要有解决问题的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信访事项往往错综复杂,在办公室看“隔空把脉”往往找不准问题关键。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将信访工作的“窗口”下移,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走访”,变“被动等事”为“主动找事”,变“坐诊”为“出诊”。通过定点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专题回访等方式,耐心细致地引导群众放下“心理负担”,解开“思想疙瘩”。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回应”,让信访接待成为解困纾难的“终南捷径”。 青年干部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习近平总书记向来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在“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宁德,总书记曾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三进下党”走村入户现场办公。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担当精神,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聚焦实事难事,用好用活“一线工作法”,把群众的“闹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成“放心事、舒心事、暖心事”。通过一桩桩惠民之事、一项项利民之举,切实让百姓感受到“北窗高卧”般的怡然自得。 下基层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态度,不高高在上、不脱离实际,而是下沉和深入一线,向人民学习、向基层取经,实实在在查找那些“停留在笔头、搁置在案头”“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第二批主题教育在基层开展,群众诉求多、改革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多,党员、干部只有真正俯下身子、迈出步子,到群众中,到田间地头,才能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作为、新变化。 “四下基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民服务解难题。比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就要以“村头板凳会”“围炉夜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信访接待下基层”,就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着力把矛盾化解在源头。开展主题教育,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推动发展、为民造福上。只有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主题教育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下基层”既是在实践中学,又是在实践中干。下基层的过程中能发现很多问题,如果与主题教育中学习领悟到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结合得当,就能学以致用、以学促干,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下基层时强化问题导向,紧扣当前形势和工作任务,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务实举措推动工作,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弘扬优良传统,学习工作方法,推广落实工作制度,切实把这个重要抓手用好,把第二批主题教育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