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是社会和国家风气的缩影。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给家风建设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让新时代中华好家风提升每一个家庭的精神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促使每一个人自觉地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优良家风和家庭美德价值耦合的共同起点。父母的人格修养对孩子人格的培养起着导向作用。孩子会在父母道德品格的影响与熏陶下,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进而产生道德行为,从而能够明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的道德规范,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承担着塑造个人道德品行的重要作用,是国家乃至民族未来的发展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家庭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所独具的重要意义是优良家风与家庭美德相耦合的前提。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传下来的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的家族文化风格,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只有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爱国爱家、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 “静以养身,俭以养德。”这是诸葛亮对后人的谆谆教导;“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这是钱镠对后代的殷切希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早已植根于心、践之于行,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良好的家风家训,不仅能够让人终生受益,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风家训体现了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我们新时代青年要从思想上坚定文化信仰,加深文化认同,主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可以合理吸收中华传统家风家训的精华,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形成新时代的良好家风家训提供丰厚滋养,主动担当弘扬传统家风的使命,正可谓是“家风无限好,传承正当时”。 优良家风是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里,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家庭文明的精神内核。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优良家风涵养家庭美德,彰显其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作用,使其真正适应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