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2月4日发表题为:“聚焦‘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章。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29日下午,总书记考察了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仔细了解了在此居民的城市一线工作者的生活状况,同时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创的国际大都市,这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高速运转,让人充满期盼和向往。据统计,截止2022年上海的外来流动人口约为1000多万,一座真正的城市不应该仅仅给人钢筋水泥的大城市之感,更应该被赋予浓郁的温情色彩。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要坚持“人民城市”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目标,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上发力创新。在坚持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在积极打造外在“颜值”的时候,也要提升内在功能“气质”,注重可持续发展,找准城市发展“病灶病根”,有效根治“城市病”。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同时还要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转化为城市治理的“责任清单”,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搭建民意“直通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把好建议转化为好政策好举措,让群众的“好声音”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引擎”,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化水平,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推动各项利民惠民举措落地生根,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海纳百川、厚德务实”,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者,然而他们勤劳的双手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方向盘,与亲人、与熟悉社会的分离,与城市、与现有社会的脱序,使他们正常的社会需求、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唯有让他们增强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这座城市才能发展得更好。改善民生,无疑成为了社会进度发展增长点和动力源。从培育就业创业释放出的巨大发展潜力,到医疗、教育提升的城市品质,再到养老、环保等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解决好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就能让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才能最大程度的保留注这些中坚力量了,为城市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个有温度的城市,必定是一个关注民生、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城市,而这样的城市,也必定能让老百姓诗意栖居的梦想照进现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让无论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老居民,还是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等,都能在城市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都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都能拥有生活的保障和干事创业的舞台,才能更好激发人们的奋进热情,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人民之城”更好造福广大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