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文化“三性”推进城市更新 近日,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城市更新是通过推动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激发城市文化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不竭动能的重要过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应坚持系统观念,从历史、比较和治理等多重维度认识城市更新过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理解城市文化具有的传承性、差异性和包容性,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从历史维度看,城市更新需注重文化传承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从古至今,每个城市的产生、成长、成熟的演变过程,都具有文化的可溯源和可持续特征。城市的文化古迹和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注重文化传承是城市更新的内在要求。无论是为了应对“大城市病”问题进行的旧城功能调整和旧居住区改造,还是通过旧工业区文化创意开发、历史文化街区重建为城市经济提质增效,都不能脱离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 从比较维度看,城市更新需注重文化差异性。习近平强调,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城市更新是在挖掘城市传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城市比较优势和形成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个城市长期形成的独特地域风情、人文底蕴,既是城市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演进,城市发展逐渐向重视精神生活和人文体验转变,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影响日渐凸显。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保持并凸显城市文化的差异性,既有助于巩固城市特质,提升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也有助于增强城市各类主体的共同意识,提升城市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增强城市在区域乃至世界竞争中的话语权。 从治理维度看,城市更新需注重文化包容性。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城市更新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不同治理理念和方式在城市层面的具体体现。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为来沪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提供住房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作者:杨阳 单位: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 联系电话:021-6687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