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向科技要粮,推动“农机轰隆隆”的科技农耕。“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这些年,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中国饭碗”,解决好了14亿多人吃饭的问题。现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端牢饭碗还面临不少压力,把科技转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大增量仍大有可为。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攻克粮食、蔬菜、动物等种源“芯片”难关,提升国产玉米、大豆、白羽肉鸡、肉牛等自主新品种的市场占有率,用科技助力提能。加快建设智慧种植、养殖系统,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扎实推进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激活新型职业农民“一池春水”,让更多的“科技农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 坚持让农民种粮,展现“四海无闲田”的农忙景象。发展粮食生产,主体是种粮农民。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让农民挑上“金扁担”,才能不断提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好政策进村下田,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实施夏粮“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补助,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以实打实的政策降低种粮成本。通过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极大提升了农作物的品质,让农民种粮有账算、有钱赚。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作用,服务带动更多小农户,以集聚效应保障多种粮、种好粮,让亿万农民腰包“鼓起来”,让亿亩农田“结硕果”。 坚持在平时节粮,增强“粒粒皆辛苦”的行动自觉。中国农科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测算显示,到2035年,如果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个至3个百分点,可减少粮食损失约1100亿斤。在收获、储藏、加工等环节,可以发挥科技赋能作用,通过精细化收割,推广应用气调、控温等储粮技术,引导“适度加工”,降低粮食损耗。在消费环节,要时时处处倡导并践行“光盘行动”,更好汇聚“涓滴之力”,锻强节约粮食全链条。
|